•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7494|回复: 0

    Model Y/Mach E/Han/ID.4充电接口线束浅析

    [复制链接]

    299

    主题

    1

    回帖

    1241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241
    发表于 2022-11-30 16:3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辆电动车要跑的快,更重要的跑的远,最重要的跑的安全,车载输入线束中充电接口线束总成对长距离行驶与行驶安全的影响很大,下面俺以个人的角度分析一下Model Y、Mach E、Han、ID.4四款车型的充电插座线束部分的差异。
    重要:此文不代表上述提及车型的最终量产状态,也不代表上述提及车型的普遍或偶然的任何情况,仅做简单的分析和讨论。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Han部分图片不予展示,尽量用文字说明俺的想法,那么,Let is go~

    线束长度与状态

    四款线束总成中因1.电器件布置位置;2.手上资料对应车型的发布地区差异;3.其他未考量到因素的影响,线束总长度和线束状态各有区别。

    1)就整体情况来说,Han目前使用胶布+波纹管+固线夹+过孔胶套的组合;整体物料数量相对较多,给线束总装工序带来不小的压力,整体成本也会上升。

    qw1.jpg

    Han充电线束外观示意图

    2)就线束长度来说,最长的是Han,交直流线束总成分别从侧围后部部位穿过后地板,爬过电池到达前舱进入多合一控制器,基本是不计成本,不计重量的设计(相关电气测试也与较短线束有区别,以后展开分享讨论)。类似车型还有一些,大家可以去搜索下,此处不展开。

    qw2.jpg

    Han充电线束位置示意图(交直流此处平行布置)

    3)就线束屏蔽来说,GB口的Han在直流非屏蔽信号线位置使用了一个疑似屏蔽磁环的零件,CAN_L和CAN_H信号线双绞,ID.4目前未找到对于此位置的处理方式,需持续查找资料确认;另外两款车型使用的是非GB口,下次再分享~

    qw3.jpg

    Han充电线束外观示意图

    qw4.jpg

    ID.4充电线束外观示意图

    4)就线束感官来说,整体视觉冲击最强的是Model Y,非屏蔽线缆加铝管设计,直接取消了护板及扎带固定,完全依靠成型铝管进行走线,外附橙色编织网管,避免了各种各样的开孔及钣金支架(和布置有一定关系),也增强了整车的碰撞性能。

    相比住友的“Aluminum Pipe Shielded High-Voltage Wiring Harness”线束(与此相关论文及文献共计三篇,后期图片分享)无论是外观还是性能更加极致,是现目前最激进也是趋近完美的方案。

    qw5.jpg

    Model Y充电线束外观示意图

    qw6.jpg

    住友Pipe Shielded线束外观示意图

    线束拆装与布置

    四款线束总成中因1.电器件布置位置;2.手上资料对应车型的发布地区差异;3.其他未考量到因素的影响,布置方式有所区别。

    1)Model Y选择右侧围后部位置布置,电池包接口也位于后地板下方,整体线束长度较短,且此位置关联件相对较少,拆装相对比较方便。

    qw7.jpg

    Model Y充电线束布置示意图一

    qw8.jpg

    Model Y充电线束布置示意图二

    2)Mach E选择右侧围前部位置布置,电池包与AC/DC接口也位于车头和顺向底盘方向,但插座尾部出线后有较大的的弯折(F150 EV也为此设计,但是走线有所改变),且无固线护板,有线缆弯曲半径不足的风险。俺认为这种布置可以释放中通道及两侧地板处的空间,但布置在翼子板处需考虑流水槽出水口的位置(几款车型针对充电座插合面进水的情况均有专用排水管路),避免充电座及线束被流水槽处流下的水流冲刷,造成短路等风险。

    小声币币:因充电口整体比较大,shotgun会切掉一块,25%小重叠的时候可能会挤入A柱(与车身强度有关),下面为Mach E碰撞视频及结果,总体成绩较好,不做判断。

    qw9.jpg

    Mach E充电线束布置示意图一

    qw10.jpg

    Mach E充电线束布置示意图二
    http://static.video.qq.com/TPout.swf?vid=wxv_1979333633941258243&1314.swf
    Mach E IIHS碰撞视频—视频源IIHS

    qw11.jpg

    Mach E IIHS 25%碰撞图—图源IIHS

    qw12.jpg

    F150高压电气布置示意图—图源Ford

    3)ID.4选择左侧围后部位置布置,电池包与AC/DC接口也位于后地板下方,但是拆装便利性相对Model Y较弱一些。

    qw13.jpg

    ID.4充电线束布置示意图一

    qw14.jpg

    ID.4充电线束布置示意图二

    qw15.jpg

    ID.4高压电气布置示意图三—详细可看俺的资料分享大众-ID.4第二部分

    4)Han如前所述,交直流充电线束总成分别布置于后侧围位置,然后经过不短的距离到达多合一控制器,输入电流再由多合一控制器进入电池包,曲曲折折好不容易,且交直流充电线束总成更换都要拆卸电池包,线束总成一旦出现问题,整个维修成本是相对较高的。此处需要寻找资料以确认这样布置的原因~

    线缆部分

    此处不做详细对比,就分享下俺的个人看法:对于充电插座来说完整的屏蔽接入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插座布置在现有方案的任何位置都无法避开低压线束(包括线束总成自身的低压部分,Tesla此位置的低压部分采用了其他方式处理,但高压部分也是双端屏蔽),现目前俺查询到的公开资料中,T家非GB口实现了插座内接屏蔽,如看官们了解到其他家有类似方案,烦请后台私信我,以对文章进行修改~

    目前采用的屏蔽单端接地的办法不是优解,也伴随着老化后失效的风险,是后续需要进行改进的方向~

    qw16.jpg

    线束制造

    经过以上分析,不难对比出各家线束总成的制造难度差异,在此不再赘述,但值得一提的是,Model Y对线束的整体气质还是把握的死死的,没有任何胶带缠绕间距不等距、胶带翘边、热缩管没有有效贴合、护板晃动、固定点脱扣等“老大难”问题(因为这根总成中根本就没有这些物料啊哈哈)

    qw17.jpg

    线束组件对比示意图—优等生

    qw18.jpg

    线束组件对比示意图—中等生
    总结
    Tesla一如既往的成为了别人家的优等生,但希望不久的某一天有一个国产品牌实现对它的销量口碑双杀,成为优秀方案与落地的领头羊,这也需要行业内的部件厂商共同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

    手机APP下载

    官方微信

    QQ站点统计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A汽车线束网 苏ICP备14046383号-1 Discuz! X3.5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